战立克 发表于 2024-4-19 21:15

耕讀慈讓

       前不久量马路大学一位同学好友、已退休的原县某局姚局长,向我等介绍了他去三十二梁景区旅游时,去刘家大院看到的两个古迹:一是四合大院两边侧房墙壁上分开书写的四个繁体汉字──耕讀慈讓;二是左边侧房大门前两根木柱子下面的柱石不一样,一根下面是个上园下方的石磉礅,另一根柱子下面却是略高于地面的正方型形石板。
      这两个古迹颇有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:
   “耕读”是中国自古以来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,“耕读”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,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,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“半耕半读”的理念。在历史上,“耕读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,由曾巩在为孔延之写的墓志铭中提及。“耕读”旨在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给自足,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,还强调了身体力行和知识学习的结合。历史上,“耕读”被视为一种生活哲学,鼓励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,也不忘读书学习,以此来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素养。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上的自立,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品德和审美情趣。在中国古代,许多文人墨客都实践过这种生活方式,他们通过亲自耕作来体验生活的艰辛,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。这种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,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平衡,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。“耕读”既是个人层面的活动,也是家庭层面的活动,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先民勤苦、恬淡和安居乐业并不断学习进取的生活态度。所以,过去全社会都有耕读为本,忠孝传家的家风和社会风尚。
    “慈让”意思是仁慈谦让,出自明•方孝孺 《宋处士碑阴铭》:“公忠厚慈讓,負天下之盛名而不恃其才,爲天下之顯官而不驕其貴,遇人無長幼貴賤,一以至誠无欺爲本。” “慈让”是伦理道德观念,是处理好人伦、人际关系的根本。
       两根木柱子下面的柱石不一样,没有石磉礅那根柱子就体现在“让”字上,民间有句俗话:“抱起柱头让磉礅,吃得亏到一堆”,意思是凡事为头为首者,要讲义气敢于担当,宁愿自己吃亏担重,也不让别人受压,吃得亏才能有凝聚力,才能把同行人团聚在一起,共谋大业。
       总之,刘家大院这两个古迹所体现的传统文化观念,值得提倡、传承。


寂寞孤洲 发表于 2024-4-20 07:20

耕读传家躬行久 ,知书继世雅韵长!——朋友高风,天道酬勤!{:9_310:}{:9_310:}{:9_310:}{:9_278:}{:9_278:}{:9_278:}

战立克 发表于 2024-4-20 12:45

寂寞孤洲 发表于 2024-4-20 07:20
耕读传家躬行久 ,知书继世雅韵长!——朋友高风,天道酬勤!{:9_278 ...

衷心感谢朋友高赞{:9_311:}{:9_310:}{:9_311:}{:9_339:}{:9_339:}{:9_339:}

07世界杯 发表于 2024-4-22 09:21

文化人,走哪去就一篇文章出来了

敢爱敢恨 发表于 2024-4-22 15:31

       古代讲究耕读传家,合乎衣食住行是人生第一需求,太刚需了,不耕则生命无以存续之基础。但是,自来就重视门楣高低,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等级制度,从汉魏六朝废止中正九品推荐制度后,就开始以诗文发现才俊了,所以才开启了隋朝文帝的伟大创举——科举取士,为国选才!“家无读书子,官从何地来?”范进、孔乙己就是其典型代表,但是不是治国良才,也多出了科举。当然,八股文让科举走入绝地,也是历史必然!
       作为农耕社会的家族,几代人同居在三代昭穆下,一人中举荫及全族,也顺理成章了。所以弟兄叔侄间,能耕则耕,能读则读,也就自然了。

战立克 发表于 2024-4-23 09:32

07世界杯 发表于 2024-4-22 09:21
文化人,走哪去就一篇文章出来了

谢谢版主关注、点评!

战立克 发表于 2024-4-23 09:35

敢爱敢恨 发表于 2024-4-22 15:31
古代讲究耕读传家,合乎衣食住行是人生第一需求,太刚需了,不耕则生命无以存续之基础。但是,自来 ...

谢谢版主关注、评述!

trh124300 发表于 2024-5-12 09:20

{:9_278:}{:9_278:}{:9_278:}{:9_278:}

战立克 发表于 2024-5-18 13:24

trh124300 发表于 2024-5-12 09:20


谢谢{:9_339:}

战立克 发表于 2024-5-19 11:03

不过,耕读为本,显然是农耕时代的社会产物,现代已进入大工业时代,不重耕重工重商了,但读还是要读的,合称工读或商读为本?但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词语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耕讀慈讓